查看原文
其他

好的教育是让人重新完整 | 斌斌有理

2017-12-18 李斌 新校长传媒




各位同仁早安!今天的“斌斌有理”,我们回到一本经典教育名著——《爱弥儿》。


年末岁尾,总是喜欢用周末的闲读,效法“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”,把自己带入“我在做什么”的形而上思考。


也许是受家里的氛围影响,昨天早上,高一的女儿果果妹突然问我:爸爸,我是不是应该读一点哲学方面的书?我想了想,给她推荐了法国思想家卢梭的《爱弥儿》。


《爱弥儿》是一部集文学、教育、哲学价值于一体的作品,探讨的是个人如何在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理想与善良。翻开第一页,本书开宗明义就说到了全部指向: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——时常行恶却生来向善;如果我们愿意改正,就得到自然的帮助。


我慢慢翻阅这本书,结合三十年前的阅读记忆,内心流动着复杂的情感。放下书,开始读“周末共读伙伴”推给我的这篇文章:《做一个理性的教育理想追求者》,来自公众号“优教育”,曹永国老师的文章。读完后发现,在12月的今天,似乎特别值得分享给每一位教育领域的心灵反思者:


文章说,人们常常沉浸于《爱弥儿》所描绘的教育之美好与浪漫,却忘记了《爱弥儿》的另一种教诲:要成为一个理性的理想追求者,有责任地去追求教育理想。《爱弥儿》不仅是写给那些世俗主义者的,更是献给那些教育理想主义者的。后者更需要认真地去了解现实世界,严肃地思考俗世生活,并完整地衡量个人的生活以及学生的教育。


文章借此有四个方面的讨论: 




第一,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理想


爱弥儿的教育使他爱好自由,不让自己被社会恶俗、他人的偏见所支配。在学习与早期社会生活中,他的欲望简单、自然,心地善良、正直,也乐意承担个人所向往的完整使命。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,教育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,让他生活在理想之中,顺应理想安排自己的一切;同时理想的追求又高于生活,甚至可以牺牲幸福爱好,以及现实利益。


但是在《爱弥儿》刊行几年后,卢梭本人又为本书加上了一个附录,回应对爱弥儿教育的各种误解。在这里,卢梭向我们透露了隐藏在《爱弥儿》书中的另一层信息:教育理想必须获得全面的反思,才能成为一种值得去发现、配得上追寻的教育。


卢梭写道,生活的实践将爱弥儿推向了危险的境地,让他从幸福的顶峰跌落到苦难的深渊。理想与现实落差如此之大,促使我们去思考,《爱弥儿》留下的智慧只能是:如何真正、全面地实现教育理想。这需要我们面对现实、思考现实;直面多元价值冲突,直面对理想的质疑。




第二,讨论教育理想的脆弱性


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:“德性是脆弱的,它需要诸多外在的条件,如好的运气、财富、健康的身体等等。因为缺乏那些资源,我们很难坚持做高贵的事情。”


在书中,卢梭并没有让爱弥儿夫妇永享幸福平安,而是让“厄运常常光顾好人”。这些都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所受的教育。书中的这些描述也让我们认识到理想的脆弱性,并透过爱弥儿去认真思考,“追求理想与现实的代价之间,存在不可调和的二律背反”。


在本书附录中,爱弥儿经历了诸多变故之后,相对于自己以前所受的教育,他甚至渐渐有些喜欢上了俗世的教育。在后者,个人的存在是生意式的,是自由市场中的“商品”,无爱、无诗、无痛苦,并夹杂着各种享乐主义的混乱。爱弥儿的变化让我们正视这样的事实:一个狂热的理想主义者,常常也更容易变成一个犬儒主义者。


卢梭似乎借此想让我们明白, 实际上,一个不能让人更好地去过俗世生活的教育,并不能成为一种好的教育。如果我们想要完善自己,就必须学会理解这个世界的习俗和逻辑。我们要学习这些东西,但又不是在社会面前俯首称臣。因为“对社会的唯一防卫,就是彻底地了解它。” 




第三,直面可怕的“完整性的斗争”


也许在卢梭那里,教育理想的追求者,唯有通过生活的考验才能自我完善。无疑,这当中包含了可怕的心灵斗争。


我们在书中看到了一个“哈姆雷特式”的爱弥儿。他努力使自己逃离这种心灵斗争的折磨,但却发现怎么也逃离不了。


爱弥儿的斗争,是为了给德性保留空间。“德性”的原意,就是“一种斗争”,一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力量,一方面德性也是恰好的代名词,是中道的同义语,在过度和不及之间。因此,“德性”让人明白的是德行之难,恶行之易。卢梭在告诉我们: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可自诩为一个有德性的人,但或许只是“沉睡的”道德。就像处在“自然状态”下的爱弥儿,一旦进入社会情境,几乎完全败下阵来。


卢梭认为,我们不能通过培养欲望的单一化,去驱除心灵斗争,因为斗争才是寻求完整的行为。所以他的爱弥儿,是要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追求理想的人,并要跳出理想主义为自己所设的妄自尊大的藩篱。生活有着许多不同的面相,保护常人的幸福是追求理想的一种义务。爱弥儿有着诸多常人的真实需要,而这,又使得他在身上体现出一种对自我生活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品性。


斗争着的爱弥儿,也许并不十分坚定,但一定更真实、更复杂,并且不断地寻求完整。完整性也许是教育理想追求的“常识”,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需要注意其中的可怕与残酷。




第四,教育要塑造担当生活的勇敢品性


卢梭把我们带入了追求理想生命的美好境界,却又让我们见识了它的荒谬与恐惧。他搅浑了我们对问题的清晰认知,使我们不再觉得兴奋、轻松和舒服,而是产生心灵的战兢和理性的谨慎。


所以我们不背弃生活,因为每一种生活都有一种善。然而,它又断乎不是“怎么都行”。爱弥儿并没有为苦难而放弃理想。他只是要更加理性、勇敢、坦然、成熟地追求自己的理想。他的心灵在整个世界周游了一圈,然后得着安顺,回到理想。在卢梭看来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有所理解、有所坚持;理想的追求才能获得一种“厚重之力”。


也许,经历磨难后的幸福永远大于无痛前的幸福,是一种苦尽甘来的超越。尽管卢梭让自己的学生清楚俗世的严酷性,但却没有教导他们离弃它。爱弥儿历经了很长的时间,才有了真正理想主义者的信心、担当和勇气。


这就是今天的斌斌有理,下周同一时间,我们再叙。



斌斌有理”栏目

期待来自您的支持、分享、主张和建议

 总编邮箱:1046384469@qq.com 


插画师 | 9Jedit [韩]

责编 | 张光


推荐阅读

点击关键词,打开栏目更多精彩

016 2017全球课程报告,我们读到了什么?

015 “未来学校”,究竟有没有未来?

014 最好的教育只做三件事

013 “十九大”新风,吹来一个怎样的“教育故事”?

012 从学生遇见苏轼,到教授痛批小学——清华附小事件折射了什么?






/ 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演讲高清视频 /

点击图片,一键获取 ▼


/ 重读三大教育经典·经典译本 / 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一键订购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